产品展示

Our Projects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名将对决?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名将对决?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量:21



三十年战争中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对战德意志守护者华伦斯坦的吕岑会战

在十七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作为宗教改革运动发源地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因此分为信仰新教的北部诸侯和信仰天主教的皇帝与南部诸侯两派并产生了激烈的对抗。

在帝国外部如法兰西、英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强邻为了遏制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权,也参与进了这场神罗内部的纷争,最终对抗演变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的内战,史称三十年战争。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名将对决?

在十七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作为宗教改革运动发源地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因此分为信仰新教的北部诸侯和信仰天主教的皇帝与南部诸侯两派,并产生了激烈的对抗。

斐迪南二世赶忙将在波西米亚镇压布拉格起义的名将华伦斯坦调往北德意志。

这华伦斯坦可有来头了,出身于波西米亚贵族,虽然信仰新教但是对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忠心耿耿,并且多次率军镇压匈牙利、威尼斯、波西米亚的起义,被当作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救火队员,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内最璀璨的将星,也是欧洲排得上号的名将之一。

华伦斯坦

华伦斯坦在接到命令后率领他的三万捷克军团北上在北德意志地区迅速击败了丹麦军,并一度反攻至日德兰半岛,迫使丹麦宣布退出战争,三十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此后华伦斯坦的军队规模不断扩大,直至十万人左右,隐隐有拥兵自重之意,哈布斯堡的势力也借着战争进一步扩大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华伦斯坦一时被誉为“神罗皇冠上的第三颗宝石”

华伦斯坦

或许是华伦斯坦声威过盛,又或许是他手下的大批兵马,这引起了斐迪南二世深深的忌惮,导致其被解除了军权,重新由蒂利伯爵代替他成为了帝国军的总指挥。

蒂利伯爵

与此同时,丹麦的战败使得哈布斯堡势力进入波罗的海地区的态势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此人便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

这古斯塔夫二世是瑞典瓦萨王朝第六位国王,十七岁年纪轻轻就即位,然后便对瑞典军队大刀阔斧地进行军事改革,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战斗力强大的常备军,精简军队编制,改善武器装备,划出炮兵成独立兵种,并使其与步兵、骑兵和后勤兵密切配合,采取灵活的线式战术等,通过这些措施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战斗力强劲的瑞典军团,也使得瑞典军队成为同时期欧洲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然后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着这支雄兵配合其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艺术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俄罗斯、丹麦、波兰等强邻,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量土地,称雄北欧。

凭此功绩,古斯塔夫二世被称为现代军事之父,也是瑞典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称为大帝的国王,是北方一颗耀眼的明星。

古斯塔夫二世

回到主题,由于哈布斯堡在波罗的海南岸的势力扩张行为,严重威胁了瑞典建立波罗的海霸权的战略以及古斯塔夫二世对波罗的海南岸温暖富庶的德意志土地的渴望。在法国的资金支持和怂恿下,古斯塔夫二世宣布出兵保护帝国新教诸侯,以新教守护者的姿态率领1.3万瑞典军登陆波美拉尼亚,三十年战争由此进入第二阶段。

强劲的瑞典军在古斯塔夫二世的指挥下大杀四方,先是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大破蒂利伯爵率领的帝国军主力,又再接再厉在列克河战役击败蒂利伯爵的残军,帝国军主帅蒂利伯爵战败后伤重身死,遭遇大挫败的帝国军精锐尽丧士气低迷。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

连战连胜的瑞典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扫清了德意志北部的帝国势力,随后古斯塔夫二世率大军南下剑指巴伐利亚,饮马莱茵河,先后攻陷了帝国重镇维尔茨堡、美因茨、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并厉兵秣马准备一举攻入维也纳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维也纳朝野震动。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后获胜的古斯塔夫二世

在此危急时刻,惊慌失措的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启用华伦斯坦,并予以重权任命他为帝国军总指挥抵抗古斯塔夫二世的兵锋(颇有汉太祖任命韩信的感觉)。

接到任命的华伦斯坦迅速率军绕至瑞典军的侧翼,并在纽伦堡战役中挫败了古斯塔夫二世进攻维也纳的战略,截断了瑞典军的退路和补给线,迫使孤军深入的瑞典军往萨克森后退,而华伦斯坦则紧跟其后找寻机会决战。

纽伦堡之战

最终,在吕岑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领1.9万新教联军主力遭遇帝国军总指挥华伦斯坦率领的2.2万天主教联军主力,趁着华伦斯坦派帕本海姆分兵支援科隆之时,古斯塔夫二世率军奇袭帝国军,双方爆发决战,史称吕岑会战。

两军布阵图

战役第一天,吕岑地区早上的晨雾打乱了古斯塔夫二世原本的计划,延误了瑞典军的进攻,直到上午9点左右双方才发现敌军出现各自在视野之中,但是由于当地复杂的水网和大雾,直到上午11点瑞典军才完成部署并准备好发起攻势。

瑞典军士兵

帝国黑骑兵

一开始,新教联军在战斗中取得上风,古斯塔夫二世指挥军队打算包抄华伦斯坦薄弱的左翼,而华伦斯坦则当起了缩头乌龟,面对瑞典人凌厉的攻势坚守阵线等待帕本海姆援军的到来。

战斗打响没过多久,帝国方的帕本海姆率先锋部队2000多名骑兵援军到达战场并遏制了瑞军的攻势,这让苦苦等待华伦斯坦不禁喜出望外,大叫“我就知道帕本海姆会来的!”,幸运似乎开始眷顾帝国军一方。

帕本海姆骑兵冲锋

然而尴尬的是在冲锋中,瑞典军一枚小口径炮弹命中帕本海姆附近,使他受了致命伤。帝国军的反击也顿时土崩瓦解,而他本人不久伤重不治身亡,导致帝国军陷入困境。

帕本海姆

在这个时候,古斯塔夫二世抓住这个机会,指挥瑞典骑兵在帝国军左翼持续冲击,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

为了取得胜利,双方均把预备队投入战场来争取优势,然而处于劣势的帝国军面对瑞典军的持续进攻,已无多余的预备队可用了,而帕本海姆剩余的四千步兵援军迟迟不到,被重点进攻的帝国军左翼阵线陷入混乱,古斯塔夫二世爱将霍恩率领的瑞军骑兵开始进攻帝国军中央的步兵方阵,帝国军阵线逐渐陷入奔溃的边缘。

午后一时左右,古斯塔夫二世决定亲自带领一队骑兵在瑞典军这一侧发起冲锋,打算给帝国军决定性的一击。

古斯塔夫二世率军突击

但是一个巨大的意外发生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古斯塔夫二世在冲锋时与部下被打散,导致他孤身遭遇敌军,并身中数枪生死未卜。

当炮火停歇硝烟散去之时,他从马背上消失了,他的失踪让原本一路凯歌高奏的瑞军右翼放弃了进一步行动,直到最终两个小时后瑞军发现了他的遗体…

古斯塔夫中弹

瑞军右翼的撤退使得华伦斯坦得以有足够的时间来重组帝国军左翼,与此同时,中路由老兵组成的的瑞军步兵仍在按原本计划继续向坚固的帝国军中央和右侧发动猛攻,可是由于缺乏侧翼的掩护,他们在帝国军猛烈的火力下损失惨重。

尤其是瑞军两个跟随古斯塔夫二世南征北战的步兵团,“蓝团”和“黄团”损失惨重疲惫不堪,而剩余部分则开始后撤。随着侧翼和中军主力的撤退,很快瑞军前锋线大部都开始陷入混乱,战场局势逆转,胜利的天平似乎开始像帝国军一方倾斜。

蓝团、黄团

在此关键时刻,瑞军的二线部队指挥官克尼普豪森力挽狂澜迅速平息了溃退,将二线和预备队维持在对方火力范围之外,使得瑞军前锋线得以重新组织,避免了全军的崩溃。

而击退了瑞军进攻的帝国军也无力发动反击,战役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下午三点左右,新教军的副主帅伯恩哈德在获悉古斯塔夫二世的死讯之后从左翼返回接管了全军指挥权。他向全军公布了古斯塔夫二世阵亡的死讯,并向愤怒的瑞典将士发誓要用这场战役的胜利来告慰国王的在天之灵。

随即休整完毕的新教联军在伯恩哈德的指挥下开始重新投入战场向帝国军发动反攻。

伯恩哈德

所有瑞军士兵怀着为国王复仇的决心,在伯恩哈德的指挥下向帝国军阵地不计伤亡的反复冲杀,由于帕本海姆剩下的步兵援军迟迟未到,华伦斯坦苦苦支撑的阵地开始瓦解,双方士兵的鲜血染红了吕岑的土地。

最终黄昏降临之时,瑞典军队夺取了关键性的帝国军的主炮兵阵地。失去了火力投射的帝国军已无望获胜,虽然帕本海姆的四千步兵援军在下午六点终于到达战场,但是对于战局已经无力挽回了,华伦斯坦只得从战场撤退至莱比锡积蓄力量。

大势已去的华伦斯坦

失去了主帅,士兵也损失惨重的新教联军无力追击,带着古斯塔夫二世的遗体北撤了,这场双雄对决的战役以古斯塔夫这颗时代巨星的陨落为结果,落下了帷幕。

运送古斯塔夫二世遗体回国

战役结束后,瑞典军带着国王的遗体北返,古斯塔夫二世的女儿克里斯汀娜即位加冕成为瑞典女王后继续参加三十年战争,然而伯恩哈德率领的瑞典军主力在纳德林根战役中惨败于斐迪南亲王率领的西班牙—帝国联军,被迫退回了北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使得瑞典无力再发动新的攻势。

而华伦斯坦则在吕岑战役后退回老巢波西米亚修整,并在私底下着手准备和新教联盟议和,对于皇帝斐迪南二世的调遣命令也拒绝执行,这彻底激化了他和皇帝的矛盾,他的按兵不动和与敌方议和的行为也导致他部队中忠于皇帝的军官纷纷离去,为了重新获得对军队的掌控,他在一次会议中要求军官对他无条件效忠,这被皇帝认为是公然反叛而下令逮捕他,导致他被迫带着亲兵出逃到爱格城堡,最终在卧室被紧追而来的皇帝的士兵杀害,时代的另一颗巨星也黯然陨落。

相对于壮烈战死的古斯塔夫二世,华伦斯坦没有战死于战场,却死于阴险的政治谋杀,这对于他叱咤风云的一生来说不得不说是个莫大的讽刺,而吕岑会战也成了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

华伦斯坦之死

同时吕岑会战后,三十年战争继续进行,新教联军虽然惨胜,但是联军主心骨古斯塔夫二世的战死后后续的惨败也导致瑞典王国对神罗内战干涉的中止,新教联盟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天主教联盟短暂的获得了胜利。

见此情况幕后黑手法国只得扛过了反哈布斯堡联盟的大旗,正式出兵参战,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

十年后,瑞典军卷土重来在波希米亚大破帝国军,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帝国军,天主教联盟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新教联军占领。

三年后法瑞两国联军再在楚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经此数役,帝国军主力损失殆尽,天主教联盟败局已定,连年的战乱使得帝国内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帝国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最终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在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宣告三十年战争结束,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并割让大量领地给法国和瑞典,限制皇帝的权力,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

在合约中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挤入欧洲列强行列,成为强权之一。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也意味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此体系所形成的欧洲国际格局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的欧洲形势,影响一直持续到维也纳体系建立。

话外提一句,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贴吧大神做的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表情包,觉得很贴题就拿上来用了。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3594780393
7*24小时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交流